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,其中铅(Pb)作为毒性强、易蓄积的典型重金属污染物,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长期接触或摄入过量铅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、造血功能障碍及肾脏疾病,尤其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显著。随着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加剧,铅可能通过水源、土壤、空气及食品加工链条进入人类生活,因此开展重金属(以Pb计)检测成为保障产品质量、维护公共健康的必要手段。
重金属(以Pb计)检测主要针对以下领域:食品及原料(如谷物、蔬菜、水产品、加工食品)、饮用水及包装材料、土壤与沉积物、化妆品、工业原料(如油漆、染料)等。检测需关注铅元素的总含量及存在形态,特别是在食品中还需结合最大残留限量(MRLs)评估其风险等级。
1. 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:通过测定铅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进行定量分析,具有灵敏度高、选择性好的特点,适用于各类基质样品检测。
2.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ICP-MS):可同时检测多种重金属元素,检测限低至ppb级,适用于痕量铅分析。
3. X射线荧光光谱法(XRF):无需破坏样品即可快速筛查铅含量,常用于现场快速检测。
4. 分光光度法:基于显色反应进行比色测定,操作简便但灵敏度相对较低。
国内外主要采用以下标准规范:
- 中国国家标准:GB 276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、GB 5749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
- 国际标准:WHO饮用水质量指南、FDA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、EU 1881/2006食品污染物法规
- 行业标准:SN/T 0448《进出口食品中铅的测定》、HJ 491《土壤和沉积物 铜、锌、铅、镍的测定》
检测过程中需严格执行空白试验、加标回收率验证及标准物质校准,实验室应通过CMA/CNAS认证,确保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。对于复杂基质样品需进行前处理优化,消除干扰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。